前苏解体后,主要继承者俄罗斯也连带着元气大伤,至今没缓过劲来。国土“缩水”五百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被挤出世界前十,除了军事尚有亮点,其他方面乏善可陈,一直被北约挤压、再挤压……
其实俄罗斯也有“秘密武器”,那就是万公里的西伯利亚,面积占全部国土70%以上。此处各种矿产资源储量巨大,开发潜力极富想象空间。
令人疑惑的是,经济不佳的俄罗斯,似乎并未萌生将此作为复兴基地的打算,反而任由广袤的西伯利亚处于闲置状况。全国大多数人口和工业,都集中在四百余万平方公里的东欧部分。那么俄罗斯为何不仿效昔日美国的西部拓荒运动,下力气改变西伯利亚面貌,让这里成为自己的战略发展重心?
对此俄罗斯表示:太难了,不了解实际情况,就不要乱支招……
有那么难吗,这个世界还有令人类束手无策的地方?还真有,西伯利亚就是典型代表。
回溯古代,西伯利亚就是无人区一般的存在。即使在我国最热爱开疆拓土的唐、清等朝代,疆域最北端也止于外蒙一带。在中原王朝眼中,那里只是没有开发价值的蛮荒地带。
元朝曾先后派出四支探险队进入西伯利亚,一直探索到极北大洋(北冰洋),但岭北行省并未实施过有效管辖。连人都看不到几个,既种不了地又收不到税,怎么管?
和西伯利亚比起来,我国东北地区简直就是“温暖的塞外江南”。那里大部地区属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再往北接近北冰洋一线是寒带苔原气候,冷的草木不生,只有耐寒的苔藓能够忍受。
西伯利亚曾有零下70℃的极度低温记录,常年冰天雪地,即使喜爱伏特加就生肉的俄罗斯人也撑不住。
位于西伯利亚腹地的雅库茨克,号称地球上最冷的城市,全城建在永久冻土层上。那里的门窗有三到四层,钢铁会被冻得脆而易折;汽车轮胎没开多远就会颠裂;人呼出的热气马上变成冰碴,连结冰时的声音都能够听见。
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能生存下来已很不容易,更别说挖掘资源搞生产建设了。农林业情况相仿,虽然在西伯利亚有着材质优良的大片针叶林,但这是经历千百年方才形成,生长期与恢复期极为漫长,如果过度砍伐,势必会破坏本已脆弱的生态。至于农业,只能种植土豆、甜菜等成熟快的作物。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极盛期的苏联,也曾提出宏伟的“振兴西伯利亚”计划,依靠高工资高福利,将东欧部分居民吸引过来,进行大片大片的城镇化和工业化。然而伴随着国力衰退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这些失去支撑的城镇和乡村已沦为无人的废墟。再无机器轰鸣声的工厂,空空荡荡的居民楼,放眼看去比比皆是。
废弃的居民区脆弱的交通状况,是进行西伯利亚开发的另一阻碍。虽然有长达公里的西伯利亚铁路,连接着欧洲部分和远东,但这对广袤无垠的西伯利亚来说,就像细的不能再细的线,沿途能覆盖的区域实在是太小。
那多修几条不行吗?就这么一条,已经是沙俄时期花费十余年时间,举债无数、损失众多俄国贫民的生命才勉强修通。别说如今俄罗斯经济困难,就算有足够财力,也要掂量下投入和回报的比例,就目前情况看,铁定亏损无疑。
以上客观因素,虽然给开发西伯利亚造成很大困难,却还不是最重要的。欧洲部分四百万平方公里国土,已经赋予俄罗斯足够活动空间,要知道俄全国人口还不到1.5亿,而且时不时会负增长,这使他们不得不推出鼓励生娃的政策。
因此对于俄罗斯来说,西伯利亚虽大,但进行大规模开发显然不那么急迫。
以至于如今的西伯利亚,到处是中国人的身影,他们都是俄罗斯人请去帮忙的,地太多种不过来啊……
不论从人文历史还是国家布局上,欧洲部分始终是俄罗斯的核心,那里才是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