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压岁钱和地方习俗那些事儿加长福利版

大学生,还收压岁钱吗

本报记者

马殿越李媛媛韩艺钟威虎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前几日,一张“全国压岁钱地图”占据热搜榜第一位,引起广泛议论。

总体来看,压岁钱的多少与经济发展程度呈正相关,东部沿海地区的压岁钱数量普遍高于内陆地区,但其中有一个例外——广东省,仅有50元,不少广东网友纷纷吐槽,表示羡慕隔壁福建省以及广大北方地区;也有不少网友向大家普及知识,广东省将红包称为“利是”,十分讲究“意头”,而内有多少纸币则无要求,表达心意即可,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引起讨论:大学生究竟该不该收压岁钱呢?为此,大学新闻社的成员制作调查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在回收的份问卷当中,有86%的人表示自己仍在收压岁钱,占绝大多数。当问到什么时候开始不收压岁钱,有44%的人认为工作赚钱之后不必再收,而另44%的人表示这个不一定,具体要看长辈的心意;有8%的人认为成年之后就不应该再收压岁钱了,仅有4%的人表示结婚之后不再收压岁钱。

与之相应的是发红包的时间,按照习俗不同,48%的人表示工作有收入之后就会给别人发红包,34%的人表示结婚之后才开始发;发红包的对象一般是晚辈(孩子们),占68%,其余人表示对长辈和晚辈都要给红包。

压岁钱如何处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在问卷中,有81%的人说自己的压岁钱有一部分或者全部都是可以自由支配的;而其他人则表示大人说帮忙保存,其实压岁钱只是个传说。

从年龄上看,大学生已是成年人,有生活自理的能力;但从现实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经济尚未独立,处于从未成年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在这段特殊而尴尬的时间里,大学生们对压岁钱的处理方式也有不同。37%的人表示会把压岁钱存起来,等到需要的时候合理使用;23%的人把压岁钱作为零用钱随意支配;33%的人将压岁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存起来,另一部分随意支配。大学生对压岁钱的支配方式对以后的经济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是否具有理智的理财观念,答案是不可统一的。但根据询问一些校内卖东西的同学的结果,在春节期间他们的收入通常是平日里的2—3倍,其中不乏有部分在校大学生因为手头宽裕而大量采购。从这一点来看,部分大学生的理财观念尚且淡薄,无法做到合理长期管理自己的财物。合理地使用压岁钱,形成理智的消费观念,也是压岁钱的一项意义所在。

那些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春节地方习俗

本报记者

李思琪张熙莹杨洋刘晓洺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节日风俗更是异彩纷呈,在最盛大的春节里“除夕更阑人不睡”、“总把新桃换旧符”,天南海北的人们用繁多各异的习俗共同庆祝这一传统佳节。“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习俗不尽相同,而不变的是华夏大地的民淳俗厚、薪火相传。

魂兮梦兮

东经°北纬34°陕西宝鸡扶风县

(图为陕西宝鸡扶风县佛教圣地法门寺)

小刘的家乡扶风县坐落在关中平原的西部,拥有着闻名遐迩的法门寺,更是集周秦文化之大成的礼仪之邦。在这里,年俗复杂繁多,门类周全丰富,其中的祭祀礼仪更是别具特色。陕西人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祖先、逝者的怀念追思,以及对新的一年虔诚的祈祷和祝愿。

除夕当天午饭后,小刘就和全族亲属一起动身前往祖坟墓地,燃香点蜡,然后把已经不在的爷爷奶奶太奶奶的遗像牌位取出供起来,用方言说叫“请先人回家”,代表着让已经仙逝的祖先也能和家人一起过年。

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在每顿饭前,大妈都要把备好的酒、汤撒一些在院子地上,并单独把一碗饭菜供奉在遗像前,再放上两根檀香代替筷子,这时大家才可以动筷吃饭,小刘的父亲解释,这是让祖先们先‘吃饭’,这饭就叫‘献饭’,等一会儿祖先“吃完”后,再由家里年幼的小辈把这些食物吃掉,代表着祖先把福气传递给后辈。这样的仪式,在这十五天的每餐前都要严谨地执行。

(餐前对祖先的祭祀)

到正月十五,在小刘的家乡一般就视作“年”已经结束,那时家里人会像除夕一样,带着香蜡、点着灯笼,再次前往祖坟祭拜,同时要把各种遗像排位小心收起来,据小刘的大伯说,这是要把祖先从家里送回原本居住的“府邸”,点灯笼则是为了照亮祖先回去的路。

小刘的家乡还有一些特殊的风俗,如果家里近三年有老人亡故,那么过年的很多习俗都要多加注意,“奶奶去世后的春节,我们家里不能放鞭炮,不能贴红对联而改贴蓝对联,有些人家还会贴黄对联,内容也是关于子孙后代怀念逝者。连族门里互相的请客宴会安排也有讲究,因为奶奶生前住在我们家里,所有亲戚都必须在正月初二聚集在这里,以示悼念。”

(图为蓝对联)

除了对亡故者的追思,祭祀还有对未来一年的祈福,那便是祭拜诸神。在陕西,拜神一般都是以燃香点蜡表示敬意。农村人最大的财富就是土地,最重要的自然就是供奉在院子照壁上的土地神,这两年随着照壁越来越少,也有人摆放在入门大厅,仅次于守门神的位置;位于主堂的财神根据“初五请财神”的习俗,在正月初五当天要特别多烧几根香;此外,还有传说中姜子牙自封的、贴在灶房风箱上的灶王神;以秦琼尉迟为代表的门神;还有仓神(又称谷神);听家里的老人们说,以前人们以打井水为生的时候,还要祭拜井神……小刘回忆,往年每到最热闹的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户户都不熄灯,寓意着照亮所有神的路途,希望好运眷顾自己。

(图为农村土地神)

春节的祭祀既是对故往灵魂的追忆怀念,更是勤劳朴实的陕人对新年美好梦想期望的诉诸。

此之谓魂兮梦兮。

薪火相传

东经°北纬32°江苏常州

大年廿九一大早,在自家大门口放完了鞭炮,小李和母亲便赶忙启程,前往姑妈家,并不是为了提前拜年,而是为了准备过年用的糕团。

江南一带的米面点心极负盛名,在常州,家家户户过年的时候,总会蒸上那么几笼团子,来寄托团圆的美好寓意。现在,自家做团子的已越来越少,更多人会选择到糕团店加工或者购买。

小李家住在市区周边的村落,在那里传统手艺仍有很好的保留,小李的母亲和几个姊妹新年总会乐此不疲地制作最地道美味的糕团。

到了姑妈家,推开门,姑妈已经在土灶前忙了一早晨,烧火、烧水,这是蒸糕团必不可少的步骤,母亲和姑妈亲热地寒暄,小李在一旁逗姑妈家养的鸡,撒下一把金黄的饲料,整个鸡窝都欢腾了起来。

姑妈把客厅空了出来,桌上摆满了做糕团必备的原料:糯米粉、水、萝卜丝馅以及小李和几个晚辈最喜爱的枣泥豆沙馅。

(图为糕团馅料)

做地道的糕团,要用糯米粉,江南自古以来就是稻米的产地,糯米是糯稻脱壳的米,在中国南方称为糯米,而北方则多称江米。糯米是制造粘性小吃,如粽、八宝粥等各式甜品的主要原料,糯米在江南地区还会被用来酿造甜米酒,糯米粉在水的作用下,糅合在一起,形状与面团并无二致,但在质地上却更加柔软具有黏性,蒸熟之后,口感比面制品更加软糯,却不失嚼劲。馅的选用则更加偏重制作者家庭的口味,老常州人偏爱萝卜丝馅的团子,有一种浓厚的咸香,是极符合过年气氛的味道,而孩子们则更喜欢甜的味道,豆沙馅加上大量的绵白糖,甜甜蜜蜜也是过年的味道。

糕团的制作非常简单,取大小适中、糅制好的糯米团子,用擀面杖擀成饼状,在中心放一勺馅,再小心地将周围收拢封口,最好在头部留出一个尖,不仅可爱,而且形似寿桃,又多了一分美好的祝愿。

(图为寿桃形糕团)

其实,常州的团子不只有做成寿桃形的,从前还有元宝、扁担等形状,考究的人家还要做堆花团子和土龙。

母亲和姑妈在做团子的时候,小李在厨房里处理箬叶,剪成方形的段,常州人用箬叶来垫团子,不仅能避免团子在蒸的时候黏在蒸笼上,还能给团子带来一种自然的清香,实在是一种绝佳的智慧。

不久,一笼白白胖胖的团子已经端坐在箬叶上,被送上蒸笼,早上烧的热水就是为这一刻准备的,洁白的蒸汽很快从蒸笼间的缝隙涌出来,夹杂着一丝美妙的清香。

小李拍下了许多母亲和姑妈蒸团子的照片,发到亲戚群里,成功引起了一波怀旧的热潮,许多亲戚这几年住到了城里,想要自己做有回忆味道的也力不从心,只能从家附近的糕团店买一些来解解馋。住得近的亲戚纷纷表示给我来几个,小李把这些讲给土灶前烧火的姑妈听,姑妈笑着说:“这么些,怕是不够呢。”

不过一刻钟的时间,团子便已经蒸好了,出笼的团子和先前有了不少变化,表面粉嘟嘟的质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晶莹透明的通透感。

(图为蒸熟的糕团)

眼疾手快的小李已经夹了一个放进碗里,咬下第一口,猪油的香气包裹着萝卜丝馅滑入口中,口齿欢畅地咀嚼起来,馅的浓厚味道渗进糯米团里,回味无穷。

母亲和姑妈还在厨房里忙碌着,属于他们一家的年味,以这种方式正式开始了,土灶里的火,厨房里涌动的蒸汽,红火热闹。即便是在这样一个渐渐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地方,这种传统的过年方式,依然能给坚守它、向往它的人们,带去无限的感动。

团圆是福

东经°北纬24°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图为楚雄彝人古镇)

云南是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多为山区,村落众多。即便是相隔不过数里的村庄,许多的方面习俗也有诸多不同。但楚雄彝族自治州有一个常年传承的共同的传统——在过年之前的杀猪饭。

小杨到家时已是下午五点,暮色四合,炊烟四起。一下车就被告知恰逢叔叔家今天杀猪宴客,正好赶上这个特殊的日子。春节是彝族小年之后最重大的节日,在农村,从过年前的冬月和腊月起,各家各户都会选一天杀掉自家养的猪,做成各种菜式,宴请村中人以及自家亲戚到家中团聚共饮。村民们互相帮忙,清早杀猪,白天做菜,把计划中吃不掉的猪肉做成酥肉,腌肉,油坛肉以便更长时间的储存。

走近院子,大人们都凑在一起话家常;在外面打工、读书的年轻人大都已经还乡,诉说着在外的辛酸苦辣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小孩们兴奋得四处乱窜,未过年就已有了过年的气氛。这段时间是村中最热闹的时候,亲友相聚,邻里共窜,互相帮助,吃着最具云南特色和彝族特色的美食,盛大而亲近。

酥肉,刨皮,扣肉,羊肉,小粉,凉片……这些基本都只会在这一天出现,煎炸炒煮,加上西南地区特别的蘸水,这一桌的菜堪称完美。满桌的菜飘香扑鼻,带着云南特有的香辣。饭桌上,交杯换盏,欢声笑语不断,直至深夜,大家才依依不舍地各自散去,之后又是新的一天。

在这里,每家每户都要在家中人聚齐时,赶在过年前杀完猪,请完客,才算是吉利、完美的结束这一年。随着经济发展,外出工作的人增多,家中养猪的人越来越少,但过年前各家还是会买好牛肉、猪肉、羊肉等作为主菜来宴客,这个风俗也由此延续下来。

这样的习俗,既为交流日少的村民们提供了一个团圆欢聚、寄托希望的机会,也为常游异乡的游子们纾解了乡愁。

素锦美愿

东经°北纬19°海南省定安县

小张的家乡位于海南省的定安县,这里是闻名全省的“琼剧之乡”。作为定安人的小张,到了大年初一这天,和这里所有人一样,都变成了“素食主义”者——吃“斋”。

斋菜煲是定安民间的传统菜,它不使用肉类,而是将腐竹、粉丝、黄花菜、甜菜、水芹等素菜以白灼、干炒等清淡的做法呈上餐桌,被称为“斋菜”。在大年初一这天,小张和她的家人不仅不吃肉食,还不能动刀,就连祭祖用的食物也都是红糖条,炸饺子一类素食,这种习俗象征着“新的一年不杀生”。

“依稀记得我第一次回老家时,年初一早上起床后,本来期盼着有顿鲜美的白斩鸡早饭,可走到桌前,前夜的鸡肉早已撤下,取而代之的是好几碟素菜。”小张回忆,当时自己对此也很是不解,后来问了父亲才知道,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吃斋菜意味着清理过去的油腻污秽,以清新干净的姿态迎接崭新的一年。定安人把这叫作“斋菜煲”。

(图为斋菜煲)

据说,这一传统从清末延续至今,可谓是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得以完整存留下来的。在小张,乃至每一个定安人眼中,每次看到不同种类的蔬菜炒熟后被分别盛在小碟子中,呈一字型排列在桌上,仿佛就能看到平平安安、万事顺遂的新的一年。

不论异乡他客,或是生长于斯,在春节盛大的喜悦里,人们都坚守着各自的一方水土,一方风俗,除旧迎新,祭祖归宗。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也将不断传承。

图文

马殿越李媛媛韩艺钟威虎李思琪张熙莹杨洋刘晓洺

编辑

蒋思宁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ozhouzx.com/afhgx/398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1468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