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我的中学——准旗一中我上初中,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是个什么样子:天灾人祸,国弱民穷。天灾,是中国连续遭受三年自然灾害,水、旱、虫、涝,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祸,是大跃进中的浮夸风、大炼钢铁、大办集体食堂等一系列“左”的折腾。再加上苏联撤走专家,紧逼债务。使困难中的国家雪上加霜。物资奇缺,粮食困难,贫穷、饥饿象厚厚的乌云笼罩全国。但是,人心向党,全国人民勒紧腰带,跟着党走,艰苦奋斗,建设国家。上学的那一天,我们一群同学背着铺盖卷,怀里揣着几块用杂粮面、豆腐渣拌甜菜疙瘩丝蒸的名叫“豆腐擦渣子”的干粮,一早从家出发,中途在叫古城的大车店住一宿,第二天上午迈着一瘸一拐的步子就来到了学校。学校地处当时沙圪堵老街的东南。在土围墙内,前面一个土滩安着两副篮球架,是操场。后面,中间是几栋教室,左右是几栋寝室。再后面一溜是办公室、伙房、库房等,如此而已。这就是我们心中早已向往的准旗一中。学校周围,是一个一个沙包环抱的荒沙梁,柠条、沙蒿丛生,那是野兔、“沙和尚”出没的地方。然而,对于我们这些从庙院小学、土房小学走出来能上初中的孩子来说,心中充满了新奇的喜悦。我们男生的寝室,是两副顶头土炕的大家。由于困难,冬天每周给寝室发一次烧炭,还是由后勤部的孟老师亲自过磅,一个寝室也就是脸盆大小的一块。现在还记得,曾是陆定一部下的老革命孟老师穿着一件小皮袄,操着一口浓重的神木话,流着鼻涕在寒风中分炭的情景。数九寒冬,由于缺炭烧,大家晚上睡觉只能缩成一团,在冷冰的土炕上靠体温和单薄的衣被挺着。睡前盆里未倒的洗脸水,到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已是一个冰坨。春天,风沙漫天,家里院外到处是沙土沙尘。从伙房打回的饭菜里,也难免有,被大家笑称为“土调料”。在紧张的学习中,猛一抬头不知校园内的树什么时候已经绿了。沙圪堵最美好的夏季到了,我们也就摆脱了寒冷和风沙的侵害了。那时的伙食是定量的。学生每人每月粮食供应36斤,一天1斤2两。一周内平时每日三顿饭,早上只有一碗谷米饭,中午和晚上的主食是一碗米饭或一个馒头,副食是一勺白菜山药汤。只是在重大节日如国庆、新年可吃顿油糕或油饼和肉菜之类的好饭菜。正处于长身体时期的我们,一天到晚肚子总没有饱的时候,经常处于饥饿的状态。星期天只有两顿饭,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复习功课,眼睛看书,肚子在叫。有个同学突发奇想,跑到黑板前画了两个相套的大圆圈,对大家说:“看,大油饼,谁饿就吃吧”,想起画饼充饥的故事,引起大家一阵无奈的笑声。当年亏得老校长的远见卓见,从建校开始,学校就大搞勤工俭学,办起了印刷厂、农场,学校每周安排劳动一天。在那个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农场种的蔬菜补贴了学生的伙食,填补了学生们的饥肠。校领导和老师们也饿啊,为了充饥,课余时间人人动手,凡有空闲的地方,都种上了玉米、蔬菜等。教语文的焦雄绥老师从小失去了一条胳膊,但他用另一只手硬是开了一块荒地。秋天他种的葫芦收获了,煮熟后切成块吃,还常请别人品尝。那个年代,可怕的饥饿没能消磨我们的求知意志,严重的困难没能压倒我们心中的理想。相反,却更加激发了我们发愤读书,立志成才的信念。在校会上,老校长用颤抖的手写下两个字“做人”。用亲切的晋中腔教育他的学生首先要学习做人。他说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就要不怕困难,勤奋学习。他还给我们讲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墙偷光”、“匡莹映雪”的故事,激励大家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决心。每天晚上,他还在小女儿的搀扶下到教室看我们学习,在昏暗的灯光下瞪着老花眼检查我们的作业。大浪淘沙,困难考验着每一个人。在三年学习期间,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因忍受不了饥饿和寒冷的折磨而退学了。坚持下来的同学们最终胜利地完成初中学业。有的考入高中,有的考入中专。初中的三年,是饥寒交迫的三年,也是锻炼人,成就人的三年。只有吃过苦,才能懂得甜。只有经历过苦难,才能体会到幸福。“艰难困苦,玉汝以成”,“尝过饥饿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乃至理名言。在以后的工作中,每当遇到什么困难,我一想到准一中时的学习生活,也就不当一回事,鼓起勇气就克服过去了。那时候,生活虽然艰苦,教学条件虽然简陋,但学校的教学工作却抓的很紧。教学质量一直很高。老师们认真施教,一丝不苟。象作业“面批”、提前三分钟到教室的“候课”、为差生、缺课生辅导补课等等最常规的做法都一直坚持不懈。坚持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时虽然没有今天名目繁多的什么“课题研究”、“项目实验”、这培训、那讲座,等等花样,但是校长凭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教师凭着认真负责的教学精神,学生抱着如饥似渴的求学决心,在六十年代创造了这所学校的高质量,开创了准格尔旗教育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当时,就连响当当的伊盟一中,也提出了“超赤峰,赶准中”的口号。前后对比,也许有很多思考留给我们。考入高中后,学习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生活虽然艰苦,但同学们更加勤奋了。因为,我们开始瞭望大学的门槛了。回想几年的中学生活,记忆犹新。宛如昨日。今天,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全旗只有一所中学,现在已有几十所。过去的砖土木校舍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座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实验楼、体育楼、学生公寓楼等等。今天的一切,都是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来党的英明领导的结果,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成就。今天的变化,不需我去多说。每个中老年人,都是见证人。而我们的青少年,这些从小在“蜜罐里长大的新一代”(原人大主任贾忠厚语),你们听得还不够,你们要多听听过去,多比比现在,不忘过去,更加珍惜今天。幸福来之不易,生活在这样的好时代,真是太幸运了。但是,办教育的人要警觉:辩证法是无情的。只有尝过甜,同时又吃过苦,这样才能成长。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后人胜前人。相信你们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美好!来源:大美准格尔作者:李景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