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贪夜蛾入侵研究的主要进展,有这些新内

草地贪夜蛾1.分布与为害

草地贪夜蛾于年1月确认入侵我国云南,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上的一种新的常发性重大害虫。

草地贪夜蛾生活史

草地贪夜蛾主要为害玉米,幼虫在玉米田聚集为害,从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开花抽丝期以及成熟期各个生育阶段均可为害,但偏好取食苗期至大喇叭口期玉米,在不同类型玉米中,幼虫偏爱取食甜玉米和糯玉米的果穗并在其中化蛹,对普通玉米的为害较轻。在玉米乳熟期,幼虫钻蛀果穗为害。

田间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常和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黏虫、玉米螟等多种鳞翅目害虫混合发生,存在对生存空间和食物的竞争,并且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有可能影响甚至取代某些鳞翅目害虫,从而改变玉米田生态系统中害虫种类结构。如年在云南冬季甜玉米上的调查结果显示草地贪夜蛾田间为害明显重于棉铃虫和斜纹夜蛾。年-年对河南主要玉米种植区的调查也表明草地贪夜蛾已成为部分地区秋玉米上的优势害虫。

2.生物型与寄主范围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危害

根据性信息素成分、交配行为以及寄主植物范围的不同,草地贪夜蛾分为玉米型和水稻型。根据基因片段对采自我国多个省份的草地贪夜蛾样品进行检测,虽然各地结果有所不同,但基于我国13个省(市、区)的份草地贪夜蛾样品的基因片段检测和份样品的重测序分析,最终推断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是由水稻型母本和玉米型父本两种生物型杂交演化而来,是玉米型核基因组占主导地位的特殊的玉米型。因此,在我国,玉米是草地贪夜蛾最嗜好的寄主植物。

通过对全国各地寄主植物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除为害玉米以外,也为害甘蔗、高粱、谷子、小麦等15种作物以及皇竹草、马唐、牛筋草、苏丹草等4种禾本科杂草。此外,又在冬粉薯、青稞、燕麦、糜子、莲藕、穇子等6种作物和筒轴茅、稗草和青葙等3种杂草上发现期幼虫为害,目前草地贪夜蛾在我国已知寄主植物包括21种作物和7种杂草。而在草地贪夜蛾生命表和产卵选择性试验中发现测试的大多数寄主植物,如大麦、小麦和燕麦、小葱和洋葱、薏米和荞麦、花生、马唐等都是其适宜寄主植物。

虽然与玉米相比,烟草、大豆等作物不是草地贪夜蛾最适寄主植物,但草地贪夜蛾可以在其上完成生命周期,因此在没有玉米等偏好寄主存在的前提下,草地贪夜蛾可能对多种作物构成潜在威胁。

3.发生世代和越冬区域防范区域图

在室内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飞行和繁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种群适宜生存的 温度范围是17~32℃,在此温度范围内幼虫期、蛹期及世代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32℃是影响草地贪夜蛾正常生长的临界温度,32℃以上草地贪夜蛾成虫的繁殖和存活会受到显著影响,42℃条件下成虫仅能短暂存活。此外,通过对草地贪夜蛾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的测定,证明了其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

通过对不同饲养条件下的草地贪夜蛾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计算,并结合气象数据预测了全国不同区域的发生世代数。对草地贪夜蛾周年繁殖区和越冬区的调查,证实了我国1月份平均温度10℃等温线以南区域为周年繁殖区,1月份平均温度6℃等温线到10℃等温线之间为越冬区。

4.迁飞路线入侵趋势图(年1月入侵我国)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典型的远距离迁飞害虫,其强大的迁飞能力是迅速扩散蔓延的主要驱动力。雷达观测、轨迹分析、气象分析等技术是深入研究草地贪夜蛾迁飞规律的主要手段。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究所吴孔明院士团队通过分析缅甸虫源迁入我国的路径、降落地区及其在我国的季节性迁移为害规律,预测了该害虫在我国呈现出春夏两季(3月-8月)的季节性北迁南回的为害规律。南京农业大学胡高教授团队利用迁飞轨迹分析和历史气象数据预测了印度支那北部和缅甸的草地贪夜蛾可分别通过东、西两条路径进入我国周年繁殖区并迁飞至北方玉米主产区,即东路是从印度支那北部和华南,经过3代迁飞和繁殖,在6月和7月分别到达华北和东北平原,西路是从缅甸和我国云南,连续4代迁飞和繁殖,在7月到达华北的山西南部、河南和山东南部。草地贪夜蛾还可以从我国南部和东部跨海进入日本和韩国。

此外,还有研究者基于轨迹分析和气象资料对四川、广东、浙江、河南、川藏高原等区域性的迁飞路线进行了预测,为开展草地贪夜蛾的区域性治理和联防联控策略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文章部分内容节选自郭井菲等人年发表的期刊《中国应对草地贪夜蛾入侵研究的主要进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ozhouzx.com/afhzp/250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001468号-9